消失近70年的雪豹重回贺兰山,7只雪豹(1只自然扩散、6只迁地引入)在这片土地形成家域、领地重叠——这不仅是顶级捕食者的“回家故事”,更是宁夏生态治理的生动注脚。从“不见雪豹”到“豹影重现”,背后是一套以生态修复为基、物种保护为核、系统平衡为目标的治理逻辑。

图片来源新华网公众号
先“养山”,再“引豹”
1988年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,以先修复自然环境为主线任务,为“引物种”做好基础题,修复植被、控制人为干扰,让岩羊种群从濒危增至4万只,既为雪豹准备了充分食物库,也验证了生态承载力的恢复。这种“先改善环境、再匹配物种”的思路,是雪豹能扎根的前提。
以“豹”为钥,补全生态链
岩羊过剩曾给植被带来巨大压力,宁夏并没有简单“控羊”,而是引入雪豹这一“生态调节器”。从2020年相机第一次拍到野生雪豹,到2021年引入新的雪豹,再到建训练场、帮助小雪豹“巴珠”学习野外生存,宁夏这套保护雪豹的组合拳,从监测、引入到野化,每一步都不只是保护雪豹本身。更深层的意图,是让雪豹这位顶级“猎手”回归,重新激活整个生态系统的活力,推动它从需要人工修复的阶段,过渡到能自我维持、良性循环的自然状态。
不止于“豹”,筑生态廊道
贺兰山雪豹项目的目的,不只是保护山里雪豹,而是成为全球雪豹南北种群的“中继站”——这背后是宁夏的生态格局观,保护不是“圈地养豹”,而是通过科技手段,用几百台红外相机、卫星追踪项圈等手段,把保护范围从一个物种,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——包括物种本身、它们活动的通道,还有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。这样一来,雪豹生活得好不好,就能测出这片生态区域是不是真的连通健康。宁夏的做法,也给全世界保护濒危动物打了个样。
雪豹的足迹,是生态健康的“活体指标”。从贺兰山的岩羊到雪豹,从植被修复到生态链闭环,宁夏的故事证明:好生态从不是“等出来的”,而是“建出来的”——建环境、建链条、建格局,才能让更多“消失的朋友”重新归来。
作者:扎西拉宗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241班
指导教师:张学霞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